戴高乐

戴高乐

国籍:法国

喜欢1

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国军事家、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并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总统。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2005年,法国国家二台举行的“法国十大伟人榜”评选揭晓,电视观众评选戴高乐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研究戴高乐主义的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德雷菲斯说道:“‘我对法国一向有一种看法。《战争回忆录》一开头这句著名的话,概括了整个戴高乐主义”。戴高乐对自己的“看法”作了如下解释:

对法国一向有一种看法。这是从感情和理智两方面产生出来的。感情的那一面把法国想得像童话中的公主或壁画上的圣母一样献身给一个崇高而卓越的使命。本能地感觉到上天创造法国,如果不是让它完成圆满的功业,就会让它遭受惩戒性的灾难。假如在这种情形下,它竟在行为和事业上仍然表现为一个庸才,就会认为是一种可笑的变态,其过失在法国人,而不在于这个国家的天赋。除非站在最前列,否则法国就不能成为法国;唯有丰功伟绩才能弥补法国人民天性中的涣散。以当前的国家与当前的其他国家相处,如果没有一个高尚的目标和正直的胸怀,就会遭到致命的危险。总之,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其为法国。

从这段冗长的话中可以看到,戴高乐的目标是:要实现法国的伟大,站在最前列,法国必须以强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

德雷菲斯认为:“1940年6月18日,当戴高乐在暮色中走出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室时,戴高乐主义诞生了”。从1940年诞生的戴高乐主义,是在法国投降和大部分海外领地陷于敌手,法国的独立和主权已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强国或大国地位的情况下起步的。戴高乐不畏强暴,不惧人微权轻,他寄人篱下,揭竿而起。他自己被人瞧不起,他的政权也迟迟不被盟国承认,大国决策他无缘置喙,战争结束时只争到一个“准大国”的地位,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实现他的目标,没有忘记为法国创建丰功伟绩,为此他同罗斯福较劲,同丘吉尔强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已进入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阶段。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试图主宰世界的格局下,戴高乐要实现在戴高乐主义中确立的高尚目标,除去要努力将法国本身治理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超级大国控制下的国际舞台上,争当一个重要角色。不管是盟国,还是朋友,任何试图阻挡法国实现这个目标的言行,都属针锋相对回击之列。戴高乐为此进行的一切斗争,构成了戴高乐主义的主要内容和诞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戴高乐主义,也就是戴高乐为法国制定的对外政策思想和实践。

戴高乐简介纠错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