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佑,生卒年均不详,唐代宗大历未前后在世。著有《离魂记》。
《离魂记》对《庞阿》等篇的部分情节进行整合与敷演,加之个人的推测与虚构,成为一个情节充实、逻辑清晰、结构谨严的,符合叙事学意义的小说。可以说,该文已将精魂情通故事的情节模式基本确定下来。自《离魂记》始,此类故事大多具备以下要素:男女主人公爱情深厚→外界强大力量使二者不得厮守→一方(绝大多数为女方)因而或病或亡→病者(亡者)灵魂离体以偿其所愿→形成事实婚姻后事发(一般为主动交代)→离魂者形神合一,亡者复生,二人得到宽恕→最终封妻荫子,落入才子佳人小说俗套。
其次,《离魂记》由以往的"发明神道之不诬"转而关照现实生活,将普通人的生死爱欲作为小说主要描写对象,文中张、王二人形象鲜明,倩娘夜奔与乞归的场面感人至深,尤为生动的是真相大白的一幕,有悬念、有冲突、有和解,可谓张驰有度,引人入胜。虽然结尾处作者不忘注明"玄祐少常闻此说,而多异同,或谓其虚。大历末,遇莱芜县令张仲规,因备述其本末。镒则仲规堂叔祖,而说极备悉"云云,似仍满足于搜奇记异并证明其真实性,然正如鲁迅所言,作品大归究在文采与意想,显然已是文人有意为之的小说。另外,玄祐此说恰恰表明了该文与先行文本的传承关系--即源出志怪,然后"施之藻绘,扩其波澜"以为己用。
再次,《离魂记》影响深远,成为后世重写活动最重要的参照。此处援用黄师大宏《唐代小说重写研究》一书提出的"原文本"概念,对此略作解释。黄著指出,原文本是指经追溯被确认为派生渊源的文本--一方面,原文本应在一定时空范围之内拥有一个以上的派生文本;另一方面,原文本应是在一个题材类型中最早发展成熟的定型化文本,最具重写的参考价值,在所有可能的选择中最具典范地位。虽然重写活动会在原文本基础上对情节、结构等有所增益,这种增益也可能来自其他文本,但原文本在派生文本的构成中仍占主导地位。在这个意义上,《离魂记》可谓精魂情通题材的原文本,这点将在下文的论述中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