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可能感兴趣的妙语
  • 别象要饭一样跟我要爱!如果有人问我,世上有完美的爱情吗?我一定会告诉他:有,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但是,极少有人发现它,就算发现了,也没有勇气面对。它是那么真实,以至于我们无法相信,我们怀疑,自暴自弃,甚至——我们宁愿搂抱着它骗人的虚无缥缈的表象。
  • 在海底捞吃饭点糖蒜,服务员总是说,“自助调料台上有糖蒜,您不用另外点。” 每次听到我都会被这种厚道感动。今天突然想到,这可能是一个没有恶意的,改善体验的小花招:通过一个有意的设计(1.免费提供糖蒜。2.保留菜单上收费的糖蒜。3.客人点糖蒜时提醒他不必花钱),让你觉得它本来就好的服务更好。
  • 此中差异,我们如果想到希腊人认为雕像必须代表一个“理念”(引申之下,即代表宁穆的静观),音乐则撩拨激情,即不难理解。 阿波罗与戴奥尼索斯的对立,另外一面是“远/近”。希腊和西方艺术有别于某些东方做法,大体喜欢与作品保持一些距离,不与作品直接接触:对照之下,日本的雕刻意在引人触摸,西藏的沙子曼茶罗需要人与之互动。古希腊人认为,表现美的是视与听,而非触、味、嗅,视觉与听觉使对象与观者之间能保持距离。不过,能够听的形式,例如音乐,又因其在聆听者心中唤起的反应,而惹嫌疑。音乐的节奏影射事物常变不居的流动,了无分界,徒滋不谐。
  • 我们的古人又造出了一种难到可怕的一块一块的文字;但我还并不十分怨恨,因为我觉得他们倒并不是故意的。然而,许多人却不能借此说话了,加以古训所筑成的高墙,更使他们连想也不敢想。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不过是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为了他们自己;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 其实政颐说的一点都没有错。连圣轩之前也曾对于电视里那频繁的类似桥断嗤之以鼻--想要为母报仇的女儿最后被感化,想要替姐杀敌的弟弟终被瓦解,“你妈妈在地下会为你难过的”或是“你姐姐并不希望你这样”。这话从哪里来的凭据。谁有资格来揣测故者的心理。如果杜撰恰恰与事实相反,那算不算挖的一个不甚广明的陷阱。
  • 我认真地在想,关在牢里的人,不一定比在外面的人坏
  • 要我告诉你 怎样才能不被人伤害吗

    不要付出也不要接受任何东西

    不要期待任何事情

    那么也不会失望也不会受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