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收录2个妙语)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喜欢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译。略称《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收在《大正藏》第三册。内容叙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文殊等诸大菩萨开示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之事。

全书计分序品、报恩品、厌舍品、无垢性品、阿兰若品、离世间品、厌身品、波罗蜜多品、功德庄严品、观心品、发菩提心品、成佛品、嘱累品等十三品。

本经的成立系以《般若》、《维摩》、《法华》、《华严》、《涅盘》等大乘佛教思想为基础,而建立三界唯心唯识说。在实践方面,本经主张弥勒信仰,教人应持守瑜伽、梵网等大乘戒,并劝修《真实经》等所说的三密修行。保留部分以欲望克欲望的劝解理念。是佛教历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关于本经的成立年代,从经中的内容看来,应是在世亲之后。又根据本经的御制序文所载,其原典系唐高宗时,师子国所献。其制作年代应是在西元五、六百年左右。

本经自古以来,即以经中有关于四恩之思想而驰名。在此之前,虽也有若干报恩说,但都只是片断的。像本经这么有系统叙述的,尚不多见。但本经并不只是述说实际道德的四恩而已,经中也含有甚深的教理,以及修道生活上的主张。又,经中不仅教示在无人之静处,持戒及修十度,并劝勉应依禅定观心;此亦正是本经所以名为《心地观经》的原因。如〈观心品〉云(大正3·327a):‘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纠错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