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收录3个妙语)

《管子》

喜欢

《管子》作者托名管仲,是战国诸子中的重要著作,主要追寻、总结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历史经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富国”主张和消费刺激就业的经济论,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中的奇异一笔,而且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在战国与汉朝初年,人们一般都说“黄老之学”,汉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认为是黄老之学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实践。直到曹魏以降,上流社会大搞文化沙龙,又随着政治空气的窒息,关注时政的黄老逐渐滑向了谈虚论玄,道家由“外王”转向了“内圣”,这才有了老庄并称,进入了庄子之名最显的魏晋玄学时代。

对于“黄老之学”,有个不太雅致的说法,叫“君人南面之术”,相当有法家的感觉。事实上,《老子》对法家确实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韩非子》中就有《解老》和《喻老》两篇,是最早的《老子》注讲本,其中偏重的正是君人南面之术。这门学问还有个名字,叫做“道论”,可见它和道家的关系。君人南面之术,顾名思义,就是教人怎么做领导,怎么搞政治的,属于古代的行为组织学

《管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类,而《隋书·经籍志》则改列法家类。甚至,越往深里看,就越是觉得在汉初各派之间并非那么壁垒森严,这和春秋战国时代实在是大为不同了。比如,当时的青年俊彦贾谊在谈到儒家“别尊卑”的礼治思想的时候,却离奇地引用了《管子》的话,说:“《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句话如果放到《论语》或者《孟子》里边,一点儿也不显得扎眼。

《管子》虽然托名管仲,学者们却几乎没人认为它真是春秋时代的著作,而把成书年限推定在战国到西汉这段时间。郭沫若在《艺文类聚》里发现了一段话,和《管子》所载几乎是一样的内容:

周容子夏以侈靡见桓公。桓公曰:“侈靡可以为天下乎?”

子夏曰:“可。夫雕橑而后炊之,雕卵然后瀹之,所发积藏,散万物也。”

郭沫若由此推测,“侈靡篇”的真正作者就是这位周容子夏,写作时间则应该是在汉朝吕后当政的时候。——如果我们相信这个论断的话,再联系起《汉书·艺文志》里边的作品分类,那么,西汉人眼中的道家思想似乎已经隐隐出现了一个轮廓。

《管子》纠错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