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1个妙语)
本论作者世亲本来是小乘学者,后在阿瑜陀国听人读诵《十地经》而信仰大乘(《西域记》卷五,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二章)。他所作的这一部论在中国佛教教义发展史上曾起过相当的作用。汉译者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原来都是世亲一系的学者,世亲和安慧的著述最初由他们传到中国。《历代三宝纪》依《宝唱录》说此论原来是流支和摩提分别翻译,后人合为一本,但依崔光所作论序,未有此说。
《十地经》文比较难解,相传鸠摩罗什译《十住经》(即《十地经》)时,疑难犹豫一个多月未能动笔,后来他的师父佛陀耶舍来到长安以后,两人共同讨论才明确了辞句义理。世亲这部释论不仅使经文的义理得以纲举目张,而且从经文中发掘出许多新义为后来大乘教义发展的张本。
首先,论中举出六相以释经文中各种十法的意义。这六相是从初地菩萨第四愿中菩萨方便行的经文提出来的。汉译经文(卷一)所举六相之名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的释义在后来华严宗的著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次,论中解释五地菩萨为饶益一切众生要善知世间的一切文学、学术等,对于这些世间的学术如文字、论典、算术、医方等等特别说人类为了消除外界的各种障害的对治。这种说法体现了《华严经》文(八十卷本,卷三十六)的涵义,使佛法和世法有所会通。
最后,论中解释有支缘起和大乘观法(第六地)。如卷三释缘起(原译作因缘)有三类︰(1)自相,包括名色至有。(2)同相,即生、老、病、死等过患。(3)颠倒相,指众生不觉为我我所而受苦恼。此中自相又有三种︰(1)异熟相(原译报相),即与名色俱生的阿赖耶识。(2)彼(指阿赖耶识)因性相,即指名色,与彼不离故,又依彼共生起故。(3)彼果次第相,即从六入至有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