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可能感兴趣的妙语
  • 要对一个人下定论,不应听其言,而应观其行。
  • 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样。
  • 独自一人漂泊在外,读到鬼雨这一篇,心情更为忧伤。曾今与父母朝夕相伴,如今思念为系。曾今唇枪舌剑,如今话语淡淡。回想起自己曾造下的孽,用一颗枯寂的心作为回馈。我不是那种百依百顺的女儿,不能称之为贴心棉袄,我自有我的骄傲和倔强,不妥协,与父母有着自己认知的代沟。他们的愚昧和我所谓的聪慧形成猛烈的撞击,彼此遍体凌伤。总想试着去理解和包容,仿佛自己是多么伟大的赠予他们这一切,可笑可叹。我该静心了,放下自己的伪装,表达自己的热爱,趁我们有大把时间还可珍惜。回忆终究是回忆,不能取代真实的现在!
  • 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 写剧本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每天都会有新的事情触动到你,你会觉得这个题材蛮有意思,故事比较有操作性,但真的开始写,写到后面,你会发现触动到你的越来越少,最后你怎么都进行不下去。触动归触动,但能顺利进行下去也很重要。就跟谈恋爱一样,一见钟情是一回事,进入正轨是另一回事,七八年以后的同学会上,你会发现当时动心的女孩其实so so。你心目中的触动,写剧本的时候却怎么都达不到,这是很可怕的。 但《乘风破浪》就是那种可以顺利进行的故事,像是可以安稳地走到老死的那种故事。
  • 不管你曾经多不喜欢一个地方,时间长了,就长出了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走的时候总是有感的。
  •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做“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汪曾祺

    年代:近现代

    国籍:中国

    发布汪曾祺的妙语

    简介: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其散文《端午的鸭蛋》和《胡同文...详细

    汪曾祺的作品:《彩云聚散》《宋朝人的吃喝》《汪曾祺谈吃》《家常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