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可能感兴趣的妙语
  • 人人都要尽量不像自己,人人都挑个楷模来仿效,甚至并不选择,而是接受现成的楷模。然而我认为,人的身上还另有可观之处,他们却不敢,不敢翻过页面。模仿我称作畏惧:怕自己孤立,根本找不到自我。我十分憎恶这种精神上的广场恐怖症:这是最大的怯懦。
  • 特别有一种人,我瞧不起他们。他们寻求某种所谓更高的理想或者说“普遍的目标”,却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悲叹说他们必须要“找到自我”。在我们周围,你到处可以听到这种悲叹。这种悲叹好像是这个世纪公认的陈词滥调,似乎那是件值得忏悔的高尚事。我觉得那是最无耻的一件事。
  • 我爱着,什么也不说; 我爱着,只是我心里知觉; 我珍惜我的秘密, 我也珍惜我的痛苦; 我曾宣誓, 我爱着, 不抱任何希望, 但并不是没有幸福—— 只要能看到你,我就感到满足。
  • 你们知道我现在所说的这种爱是什么。肉体上的爱,那种把你趋向某个特别的人的冲动,还有对另一个人的本质的爱,爱他或她精神上的东西…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我爱我前妻胜过爱我的生命。但现在我从心里恨透了她。我真的是这样。你们对此作何解释呢?那个爱情怎么了?它到底出了什么毛病,这是我想知道的。… …你们彼此相爱。从你们的一举一动里看得出来。你们因爱而发光。但是,你们在相遇之前也曾爱过别人。
  • 她人并不高,可是腿相当长,从阑干上垂下来,格外的显得长一点。她把两只手撑在背后,人向后仰着。她的脸是神话里的小孩的脸,圆鼓鼓的腮帮子,小尖下巴,极长极长的黑眼睛,眼角向上剔着。短而直的鼻子。薄薄的红嘴唇,微微下垂,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
  • 他披头散发,纵酒高歌,一路跌跌撞撞,颠沛流离,却踏月破沙,迎风放舟。
  • 不询问他人的爱情标准是一种良好的风度。理想的爱情是,不因一个人符合标准而产生爱恋,而只是爱上这样一个人,无关财产和身份地地位的本体的人。爱情如同财富一样,忌讳人们探询是如何获得并保持感情/财产的。

    阿兰·德波顿

    国籍:英国

    发布阿兰·德波顿的妙语

    简介: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爱上浪漫》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哲学的慰藉》等。他通晓英、法、德、西班牙数种语言,深得欧洲人文传统之精髓他喜欢普鲁斯特、蒙田、苏格拉底,同样喜欢旅游、购物和谈情说爱。他左手小说,右手散文,在文学、艺术、哲学、评论中自由进退、恣意穿插他的小说思想丰瞻、才情纵横;他的散文和评...详细

    阿兰·德波顿的作品:《新闻的骚动》《机场里的小旅行》《工作颂歌》《幸福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