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贝托·埃科

翁贝托·埃科

国籍:意大利

喜欢

翁贝托·埃科(安伯托·艾柯 Umberto Eco,1932- ),1932年生于意大利,他身兼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等多种身份,更是全球最知名的记号语言学权威。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广泛,从圣多玛斯·阿奎纳到詹姆斯·乔伊思乃至于超人,知识极为渊博。个人藏书超过三万册,已发表过十余本重要的学术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读者的角色──记号语言学的探讨》这部专著。

艾柯诞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皮埃蒙蒂州的亚历山大,这个小山城有着不同于意大利其它地区的文化氛围,更接近于法国式的冷静平淡而非意大利式的热情漾溢。艾柯不止一次指出,正是这种环境塑造了他的气质:“怀疑主义、对花言巧语的厌恶、从不过激、从不做夸大其词的断言”。Eco这个名字据说原是一位“先知”给他祖父取的名字,是ex caelis oblatus 的首字母缩写,意为“上天所赐”。艾柯的父亲是一名会计师,祖母达观幽默,从她那里艾柯获益良多。当时的意大利天主教氛围浓郁,自20年代兴起的新托马斯运动方兴未艾,以致于13岁的艾柯就参加了意大利天主教行动青年团,还在方济各修会做过一段时间的修道士。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接触了天主教的哲学核心——托马斯主义。后来,艾柯进入都灵大学哲学系学习,在美学教授、存在主义哲学家路易斯·帕莱松(Luigi Pareyson)的指导下,于1954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圣托马斯的美学问题》,经过修改的论文于1957年出版,更名为《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问题》(The Aesthetics of Thomas Aquinas,1956),是为艾柯的第一部专著。这本著作加上数年后出版的另一部专著《中世纪的艺术与美》(Art and Beauty in the Middle Ages,1959),初步奠定了他作为“中世纪学者”(medieval scholar)的地位。

翁贝托·埃科简介纠错或补充

  • “这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图书馆,”威廉说。“反基督徒确实近在眼前,因为学问再也不能掩盖他的真实面目了。今晚,通过这件事,我们总算见到了他说的嘴脸。” “谁的嘴脸?”我茫然问道。 “我指的是约尔格。在那张由于痛恨哲学而变得丑陋的脸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反基督徒的尊荣。他并不像他的告密者所说的那样,来自由大部落或某个遥远的国家。反基督可以从对真理和上帝的极度热爱、虔诚中诞生,正如异教徒是从圣人中产生,着了魔得人是从占卜者中产生一样。
  • 我可以不看这本想要毒死我的书,就把里面的几乎全部内容讲出来。喜剧源于Komai,也即农庄,是饭后或宴后的一种娱乐形式。喜剧并不反映赫赫有名、有财有势的大人物,而专事描写那些下层的可笑不可恶的小人物的;他不以主人公之死作终结,而是通过暴露普通人的不是和缺陷来引人发笑的。这里,亚里士多德把笑看做是一种具有良好倾向的的力量,是有教益作用的,因为尽管它不照原样复述事件,看起来像是在瞎说一通,但一通过那些妙趣横生的,难以捉摸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隐喻,它迫使我们去更仔细地推敲所说所演的东西。然后我们会说,呵,事情的始末原来是如此,我还不知道哩。
  • 约尔格在追求一种反理智的设想,或许他根本就没有什么设想。也许他本人是被自己最初的计划所驾驭,从而开始了一连串的原因,反原因,和自相矛盾的原因。所有这一切自顾自地发展着,彼此间产生着与任何设想均无关联的联系。那么,我所有的智慧在哪儿呢?我固执地一味追求一种有秩序的模式,而我早该明白,宇宙根本是没有秩序的。
  • “那么文字表达是谬误的时候,仍然可以表达更高的真理”我说。“想到这种独角兽不存在,或从来没存在过,或将来也不能存在,这使我感到悲痛”
  • 必须思考的只有一件事——这是在我生命行将结束时认识到的——那就是死亡。死亡是人生跋涉者的安息——是万事万物的归宿。让我现在祈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