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感兴趣的妙语
  • 椿去湫来,海棠花开。
  •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他这样孤独地漂流,只为去未知的世界看一眼。
  • 没有欲望的人生,真是空洞的吓人。我大概从看戏这件事里,得到了一些免疫力,不再把欲望,当成有损尊严的东西,我学会辨识生命中热力的来源,学会痛苦可能比快乐更珍贵,学会欣赏徒劳无功之人生的精彩。 我也了解了一些东西似乎是永恒的原则。这原则驱动了所有人活下去,作为人,如果我们低劣,那是因为我们的欲望低劣;如果我们高贵,那是因为我们的欲望高贵。 文明,向我们展示品味,这品味的功能,就是让我们得以分辨欲望是低劣的,或者是高贵的,却不是教我们变成没有欲望的人。没有欲望,恐怕只能变得乏味,而不是得到智慧。
  • 人都是环境的产物,影响我们最大的往往不是一个从天而降的人,而是一直以来都在看什么,做什么,见着一群什么样的人,背着些怎样的责任。这就是环境,有时是顺着环境的框架塑造出一个人的形状,有时是为环境所迫而逆方向造就了相反的人种。
  • 事后他说起那个矿井,一百三十米深,罐笼到底时,一声巨响,他的膝盖一阵哆嗦,抬起头,看不见洞口的蓝光。“生和死真他妈脆弱,就这么一百米,这些人天天这么过,超负荷地工作。我难过的是,他们很知足,觉得这么比在村里种地强多了。”他拍到那些被藏的尸体遗骸,闻了被烧过的裹尸布,“你要是真见过他们的样子,就不可能为几个钱把灵魂给卖了。”
  • 有些路你不走下去,就不知道它有多美。

    安娜·昆德兰

    国籍:美国

    发布安娜·昆德兰的妙语

    简介:安娜·昆德兰(Anna Quindlen) 美国著名作家,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父亲是爱尔兰人,母亲则是意大利人。历史上第三个为纽约时报撰写社论对页专栏的女性。普利策评论奖得主。 18岁,她以抄写员的身份加入《纽约邮报》,从此开始了在新闻行业的职业生涯 19岁,母亲因为卵巢癌而去世,因此涉及到个人的写作时,大多聚焦于她死去的母亲 1977年,昆德兰作为普通助理记者加入《纽约时报》。 1...详细

    安娜·昆德兰的作品:《不曾走过,怎会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