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

(收录18个妙语)

《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海莲·汉芙

喜欢

这本被全球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此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

现在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但英国文学,古本图书,伦敦巷陌,书中的这些话题仍不断激起后来者的思念和共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穷困的女作家海莲受不了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便按照《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后来被海伦派去伦敦侦察的好友形容成一家“狄更斯时代的书店”)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旧版图书,这一天是1949年10月5日。

很快,回信和她要的书就来了,那些书令海伦的书架相形见绌。双方的信任和欣喜很快达成,除了海伦有一点点麻烦,她是个连付帐和找零都搞不清楚的女人,更不用说将英镑换算成美元了。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德尔除了满足她购书的要求外,还给她准备了英镑和美元两种发票。

温暖的相知借助、娓娓道来的书信,很块就俘获了远隔重洋的海伦和弗兰克。

五十年代初期的英国百废待兴,物资实行配给制。海伦就从美国给书店的店员们寄来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他们吃到很久没有见过的“完整而大块”的肉。而弗兰克并不是不知感恩的人,他开始在英国各地奔波,出入豪宅,为存货不多的书店添置新品,踏破铁鞋,为她寻觅难得一见的珍本。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书信成为他们平静流淌的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旁白。

海伦不是没想过去伦敦看看书店看看弗兰克。她终于有了自己的积蓄,而英女王的登基又使得赴英的费用打了折。眼看可以成行,但她的牙逼着她留在了纽约。她只好给弗兰克写信:“我陪着我的牙,而牙医却在渡蜜月,他的结婚费用是我出的……”

弗兰克只好为她和刚刚登基的伊莉莎白女王祝福。

书照买,信照写。

到了这一天,海伦的信三个月后才接到回音,她被告知:弗兰克于1968年12月22日病逝。

海伦马上赶到查令十字街84号。走进即将被拆迁的马克书店时,距离她第一次给这里写信,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她笑着对空荡荡的书店说:“我来了,弗兰克,我终于来了。”

《查令十字街84号》纠错或补充

  • 查令十字街,这个十字不是指十字路口,而是十字架的意思,事实上它是一道长约一公里许的蜿蜒市街,南端直抵泰晤士河,这里有最漂亮的查令十字街车站,如一个美丽的句点,往北路经国家艺廊,穿过苏活区和唐人街,旁及柯芬园,至牛津街为止,再往下走就成了托登罕路,很快就可看到著名的大英博物馆。
  • 亲爱的凯萨琳 我正在整理我的书架,现在抽空蹲在书堆中写信给你,祝你们一路顺风。我希望你和布莱恩在伦敦能玩的尽兴。布莱恩在电话里对我说“如果你手头宽裕些就好了,这样子你就可以跟我们一道去了”我一听他这么说,眼泪差点儿忍不住夺眶而出。 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我曾经只为了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 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巧路经查令十字路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 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倒是旁人都很惊讶,依我看,他们爱惜书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们买一堆新出版的畅销书,囫囵吞枣似的看完,我常想:他们也未读得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为他们从不重读那些书,不小一年,书里头的内容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不过,当他们看见我一箱一箱地把书往外扔时,却又露出一副“这怎么得了!”的表情。要是照着他们的做法:买了一本书,好——读过了,好——上架,好——没事了,一辈子也不会再去碰它第二回,可是呢,“丢掉?万万使不得呀!”为什么使不得?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 让汉芙的珠玑妙语和古道热肠不时温暖自己被冷硬显示尘覆的内心。
  • 说明旧书的购买、收存和再阅读,不仅仅只是囤积居奇的讨人厌行为或附庸风雅的恶心行为而已。这根源于书籍的不易理解,不以完整掌握的恒定本质,尤其是愈好、内容愈丰富、创见之路走得愈远的书,往往远远超过我们当下的知识准备、道德准备和情感准备,我们于是需要一段或长或短的回身空间与它相处。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
  • 海莲·汉芙

    年代:近现代

    国籍:美国

    发布海莲·汉芙的妙语

    简介:海莲·汉芙(Helene Hanff)1916 年 4 月 15 日出生于美国费城。绝大部分的岁月都在曼哈顿岛渡过,一生潦倒困窘。汉芙生前从事最多的工作乃是为剧团修审剧本;并曾为若干电视影集撰写剧本。主要的著作有:日记体的纽约市导览《我眼中的苹果》(Apple of my Eye, 1977)、半自传的《别脚混剧圈》(Underfoot in Show Business, 1980)、传记《Q的传...详细

    海莲·汉芙的作品:《查令十字街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