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娄迦谶,简称支谶,贵霜帝国佛教僧人,其本为月氏国人。
东汉桓帝末年(公元167年前后)从月支来到洛阳的佛经译师,最早将大乘、小乘佛教典籍翻译成中文(167年-186年)。他通晓汉语,除了独自翻译而外,有时还和早来的竺朔佛(一称竺佛朔)合作。他译经的年代是在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比安世高稍迟,译籍基本上属于大乘,内容广泛,后来“般若”学说不但为统治者所接受,而且深入平民中间,成为汉晋南北朝时的显学,可见他的学问广博,思想细致,但他后来不知所终。
支谶译籍的种类恰恰和当时安世高所译的相反,几乎全属大乘,可说是大乘典籍在汉土翻译的开端。支谶的译籍反映了龙树以前印度大乘经典流行实况。例如,他译的《宝积经》、《阿閦佛国经》、《般舟三昧经》都是构成大部《宝积》的基层部分。《道行经》是大部《般若》的骨干。《兜沙经》又属于大部《华严》的序品。可见印度的大乘经典开始就是向境、行、果各方面平均发展的。还有支谶译出的《阿闍世王经》(异译本题名《文殊普超三昧经》,道安经录说它出于《长阿含》不确)、《问署经》(也作《文殊问菩萨署经》)、《内谶百宝经》、《首愣严三昧经》,都以文殊为中心,发挥“文殊般若”的法界平等思想。这些方面暗示出文殊对于大乘传播的重要关系,也属宝贵资料。
支谶所译佛经为三种:
1.《般若道行经》十卷(光和二年,即179年译)。
2.《般若三昧经》二卷(现存本三卷,译年同上)。
3.《首愣严经》二卷(中平二年,即185年译)。
另外,从译文体裁上比较,道安认为像支谶所译的还有九种:
《阿阇世王经》; 《宝积经》(一名《摩尼宝经》); 《问署经》; 《兜沙经》; 《阿閦佛国经》; 《内藏百宝经》; 《方等部古品曰遗日说般若经》; 《胡般泥洹经》; 《孛本经》 其中后三种现已缺佚。又支敏度《合首愣严记》里提到而为道安所未见的还有一种:《閦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一卷。总计支谶译籍现存九种,缺本四种。僧祐《出三藏记集》依据《别录》加了《光明三昧经》一卷,这是支曜译本的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