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我们并不懂得青春的可贵,总在抱怨,总在挣扎。等到真正懂得青春时,我们早已不在青春。

—— 安娜·昆德兰不曾走过,怎会懂得

陪你去流浪 发布于: 2015-12-17
  • 暂无评论
可能感兴趣的妙语
  • 恶无处不在,原因之一是它往往会以善的面目出现。
  • 提出一种问题和坚持一种答案有着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表现。
  • 不服气是么?听我说个道理来:想想我们出娘胎那天吧,先不论降生的时辰八字是吉是凶,也不管等在产房外的爸爸是贫是富;无一幸免地,当我们卯足全力挣脱而出时,在隧道出口处迎接我们的不是喧天的锣鼓、欢腾的人潮,恰好相反,是一个蒙面陌生人。这名“职业打手”以降龙伏凤十八掌把我们打一顿,不打哭不罢休——那些被这排场弄怒、弄怕或是属于前朝皇帝来投胎转世根本打不得的人当场弃权,驾返天堂。我们这些无所逃遁的人只得乖乖挨打,哭得死去活来。那种哭法依“声韵学”辩之,单单只有一个意思:“好痛啊!”
  • 这就是生活吧,不可能靠口号就度过去。
  • 显然,您要来我们这儿讲学的事情,无论是在学历上和著作上,都不能通过的。在“曾获何种荣誉”一栏里,我也没有办法为您填上什么。您那个时候还没有诺贝尔、普利策、巴林根等等奖金,也不时兴颁赠什么荣誉博士学位。您的外文起码得很,根本不可能去国外讲学,或者出席国际笔会之类的大场面。桂冠呢,您那时候倒是有的,可惜您无缘一戴。
  • 一时的痛苦会使人亵渎和诽谤上苍;重大的痛苦既不诽谤也不亵渎上苍,它们使你原天由命。
  • 安娜·昆德兰

    国籍:美国

    发布安娜·昆德兰的妙语

    简介:安娜·昆德兰(Anna Quindlen) 美国著名作家,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父亲是爱尔兰人,母亲则是意大利人。历史上第三个为纽约时报撰写社论对页专栏的女性。普利策评论奖得主。 18岁,她以抄写员的身份加入《纽约邮报》,从此开始了在新闻行业的职业生涯 19岁,母亲因为卵巢癌而去世,因此涉及到个人的写作时,大多聚焦于她死去的母亲 1977年,昆德兰作为普通助理记者加入《纽约时报》。 1...详细

    安娜·昆德兰的作品:《不曾走过,怎会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