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本屋

(收录6个妙语)

《东京本屋》

作者:吉井忍

喜欢

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东京本屋》纠错或补充

  • 个人经营的独立书店,其实赚钱是次要的,他们心中都有一种更重要的理念。书店呀,真不能赚钱。
  • 我本身对现在‘快速生产、快速消费’的趋势有些反思,所以也不焦急。我喜欢观察这里的空间和力量慢慢引起的周围的人和社会的变化。
  • 和学术一样,我们接触‘特殊’案例之前,需要体会最基础的姿态和它的极限,方可深度了解案例特殊之处和真正价值。
  • 从日本书店的环境和历史来开始说吧,这是我们讨论日本书店的大前提。从近年的统计资料来看,日本算是书店数量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我们都觉得日本国内的书店数量比过去减少很多,但从世界总体的情况来看,我们身边的书店数量还算是挺多的。这多半是依靠“取次”的运输网,他们从明治时代开始建构相当完善的全国网络。当时运输的主要货物为杂志,在战争期间他们的运输网被政府所控制住,战后又开放了。经历过战败的日本人,当时渴求知识和文化,对所谓的民主主义也有相当的憧憬,这些因素引起了图书销量的猛增。
  • 日本的人口结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就是少子化。作为一个人的出版社,我经常到各地书店推销自家的图书。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乡下,都看不到小孩,这很明显。我小时候,在下课时间后的书店里一定会有站着看书的小孩和年轻人,现在他们都消失了。从数字上看,这是很明显的。会喜欢买漫画的5至15岁的人口,1990—2014年间减少了500万。15至65岁的“生产年龄人口”在这段时间里也少了800万。这种情况下,书店的生意不受影响才怪。
  • 吉井忍

    年代:近现代

    国籍:日本

    发布吉井忍的妙语

    简介:吉井忍,日籍华语作家,现旅居北京。毕业于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曾在成都留学,法国南部务农, 辗转台北、马尼拉、上海等地任经济新闻编辑。 现专职写作,致力于向华语读者介绍日本文化。任 《南方周末》评论版撰稿人、《城市画报》及《南方人物周刊》特约记者、日中友好协会驻华记者。作品亦见于《知日》、《鲤》、《东方早报》等报刊。详细

    吉井忍的作品:《四季便当》《东京本屋》